(二级学科代码:1202Z1)
一、学科简介
社会管理是根据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一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对政治、经济、民政、劳动、人事、科技、教育等部门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研究社会管理改革的方案设计、途径和方法,以及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等。
目前本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28人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9人,6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身份。行政管理专业是学校特色建设专业,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拥有校级精品课程1门;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并先后共出版教材12部;校级“教学名师”1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1人,多人多次在学院及学校教学比赛中获奖。“公共管理”校级教学团队1个,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有3位教师曾经分别被遴选为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教学科研骨干,有2位教师被遴选为安徽省优秀中青年教师。近年来,获得“宝钢奖教金”,省、校级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等各种奖励表彰和荣誉称号8人次。
在科研上,社会管理专业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研究的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教育部课题和安徽省课题13项,安徽省教育厅课题近40余项,近两年每位教师人均主持1-2项纵向课题。出版著作13本,获省政府社会科学二等奖等科研成果奖12项。近5年来,在《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等国家重点核心和国家级期刊发表科研论文80篇。近3年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加强与政府合作,通过招标获得了安徽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马鞍山市及芜湖市人民政府课题10项,为省政府、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决策和治理提供思路。这些课题成果受到了省政府、部委和市政府的高度赞扬,也为专业赢得了社会信誉。
二、培养目标
社会管理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符合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解决复杂管理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即: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系统的专门知识,初步具备独立担负本学科实际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具体要求是: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人格,具有献身社会、克已奉公的公仆意识。
2.具有热爱真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和高尚的学术品格,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熟悉所从事研究工作的新领域、新方法,把握学科趋势和学科发展的方向,力争在一个或几个领域有所创新。
3.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及担负管理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成为在政府部门、群众团体、公共服务组织从事管理工作的政务活动家、高级专家和管理专家以及在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4.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依据社会管理学科的实际,尤其是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并充分考虑到我校行政管理学科自身具有的优势和特点,着力加强应用理论和实证性问题的研究,下设三个研究方向。
第一,社会规制与政策。社会规制是政府为控制负外部性和非价值物品可能会影响人身安全健康的风险而采取的行动和制定的政策,包括对制药业、工作安全、产业安全、污染的排放控制、就业机会、教育等等的规制,集中表现为对外部不经济和内部不经济两种市场失灵的规制上。本方向主要运用合约分析方法,从实施机制视角突出分析政府社会规制的政治、法律与经济环境,研究规制的社会合约性质、规制实施者多样性,探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规制实施或执行问题。
第二,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组织是按照自愿结社原则组织起来的法人与自然人团体组织,既包括经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也包括那些没有经过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本方向主要研究社会组织社会管理主体地位、功能及其实现,社会组织良性运行机制及其提供公共服务机制,社区参与机制及其实现形式。
第三,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研究。社会转型是指整个社会系统从一种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结构状态的转变,目前我国不仅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复杂的社会转型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大量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失调现象。本方向主要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征、规律及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探索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则与方法。